top of page
作家相片Yihung Kuo

嬰兒直立揹的好處

已更新:2018年10月2日



帶寶寶出門,讓他平躺著,會給他的身體造成壓力;而如果讓寶寶處於豎直的姿勢,則會有很多健康方面的益處。


歐洲大概有全世界最多的兒科醫生,會推薦父母讓寶寶平躺在嬰兒車裡行動。但問題是,讓一個新生兒或者幾個月大的嬰兒後背朝下平坦的躺著,其實會給他的身體和精神都帶來一定的壓力,甚至有可能對發育造成某種阻滯。相反,如果把寶寶豎起來用揹巾綁在身上,並且給他足夠的腿部及臀部支撐的話,不但能順應嬰兒發育的趨勢,還會讓媽媽及寶寶都歡喜。所以,豎直的揹寶寶對他的身體、情感、智力發育都有好處。


嬰兒的脊椎發育


我們的脊椎其實不是一條直線,即使從前面、後面看好像如此,但如果你從側面看,就會發現,它其實是一個延長的S型,有4個微小的彎曲。這些彎曲讓我們有韌性,幫助我們保持平衡,還能吸收每天的活動(如行走跑跳)所帶來的壓迫感。


我們並不是生來就有這幾個脊椎彎曲的。脊椎在發育過程中,通過適應重力而逐步產生了這些彎曲。新生兒處於一種彎曲的狀態,身體還是捲起來的,而脊椎也很自然的形成一個C型的凸起來的曲線。開始的時候,新生兒沒力氣抬頭,脊椎也沒有相應的抗衡曲線。但慢慢的,當嬰兒頸部肌肉變得強壯時,他就可以抗拒重力而抬起頭來,與此同時,脊椎也在他的頸部發育出一個彎曲(即頸椎前凸),以平衡頭部重量。當寶寶開始爬了,他的腰部會發育出另外一個彎曲(即腰椎前凸)、連同發育起來的周邊肌肉來幫助他。嬰兒的脊椎需要差不多一年的時間才能發育出這4個彎曲。


平躺帶來的壓力


讓嬰兒仰面平躺,會讓他C型的脊椎變成一條直線,這和他的自然形狀剛好相反。有研究顯示,讓嬰兒的脊椎保持直線並非最好的生理姿勢。平躺不但會給脊椎造成壓力,還會對嬰兒髖關節的發育造成負面影響。


經常平躺在嬰兒車裡的小孩,有可能最終發展成扁頭綜合症(plagiocephaly,這是一種頭骨的畸形,腦後或兩側呈扁平狀),還可能導致肌肉軟弱無力。美國兒醫協會支持的研究表明,“長期躺在硬的床墊上或平的床上不動(如嬰兒車),重力持續不斷的作用會使接觸床面的那一側身體變得平直,這造成姿勢誘導的發育失調及軟弱無力的肌肉。”


生活在容器中的嬰兒


我們並不是說用嬰兒車推著寶寶出去走兩條街,就會嚴重損害他的脊椎發育。但問題是,現在西方世界3個星期到3個月大的嬰兒,平均每天被爸媽抱著的時間不超過兩個半小時。其它的時間裡,寶寶幾乎都是在各種容器中度過的,比如兒童車座椅、嬰兒床、嬰兒車等等。我們已經走過了養育小孩的千萬年歷史,如今走到了一個關卡,我們讓各種物品來決定孩子的感官發育、而不是我們自己。


胎兒的自然彎曲姿勢


新生兒如果沒有被包裹起來,身體是不大可能自行完全伸展開來的。如果你讓嬰兒仰面平躺,他的大腿會很自然的向胸部靠近;睡覺的時候,他兩腿分開、彎曲,好像青蛙那樣。這種姿勢是胎兒緊縮(fetal tuck,胎兒在母體內的彎曲緊縮姿勢),是嬰兒最自然、最平靜、最能適應環境的姿勢。


嬰兒耗費的氧氣比較少,這樣能保持能量、少浪費一些卡路里,他們消化食物的能力也比較好。而我們成人具備更有效率的調節體溫的細胞,我們的後背又有比較多的脂肪。所以,如果我們把嬰兒抱在身前,身體對身體的靠著,我們實際上在保護嬰兒所有的感官接收器及重要器官。


當我們把嬰兒抱起來的時候,他的雙腿會本能的保持一種分開並彎曲的姿勢,再加上嬰兒的手掌和足跖反射,他就會本能的攀在媽媽身上。這說明,嬰兒的身體天生就能適應被豎直著抱起,並且很自然的朝向媽媽。


如果你抱著你的孩子,讓他的雙腿彎曲、膝蓋放平,並且支撐著他的臀部,那麼你就是在用一種最自然的方式抱著你的孩子,而這方式剛好是寶寶本能要採取的姿勢,這姿勢讓他感到舒適、溫暖、安全。


嬰兒汽車座椅的問題


有些嬰兒汽車座椅,可以讓寶寶採取一種略微豎起的姿勢,這對他們的C型脊椎壓力較小,因為這不會拉平他們的脊椎。但是千萬別以為汽車座椅對寶寶來說就是最好的交通工具了。根據世界兒童脊椎推拿療法協會的研究,當汽座不在汽車中使用的時候(例如取下當推車用),汽車座椅並非理想的嬰兒承載工具,因為嬰兒在裡面,“姿勢會受到很多限制,從而影響其顱骨和脊椎發育”。


類似嬰兒汽車座椅這樣的工具,會讓嬰兒在身體完全不需要出力的狀況下,脊椎持續固定維持在C型的狀態,其實這會妨礙脊椎自然彎曲的生成。嬰兒如果沒有機會感受重力,那麼他們就很難發育出足夠強壯的肌肉來抬起自己的腦袋。


順應生理發育


如果我們直立抱寶寶,他們就有機會做一些抗衡重力的動作,以加強其肌肉力量、並練習對精細運動技巧的控制能力。當媽媽揹著寶寶行走、停下、轉彎的時候,嬰兒的身體會很自然的去抗衡重力以維持自己的豎直姿勢。


重力在嬰兒發育中是一個正面因子。它幫助嬰兒學習如何維持頭部豎立、如何保持身體平衡。


關於直立揹寶寶的不同意見


那麼為什麼仍然有不少人認為,幾個月大的嬰兒最好應該平躺下來呢 ? 根源在於,持此看法的人認為,豎直的姿勢會對嬰兒尚未發育好的脊椎和髖部造成壓力。


儘管很多兒科醫師都贊同最自然的育兒方式,但很多人並沒有養育小孩的親身經歷。他們可能只熟悉1980、1990年代的嬰兒背帶,那種背帶缺乏對嬰兒頭頸的足夠支撐,他們的腿也由於缺乏支撐而向下晃蕩著,大腿從很緊的洞裡垂下來,往往由於摩擦而刺激到大腿上的皮膚。也許他們看到的背帶中的嬰兒都是面朝外的,於是他們覺得所有用背帶的小孩子都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撐。


這種背帶,大概是很多醫生想像中的樣子,他們會覺得這樣對嬰兒不安全、不健康。這種背帶的設計確實不符合嬰兒的生理特性,也不像各色揹巾或者柔軟的背帶那樣可以支撐嬰兒的雙腿;它讓寶寶面朝前方,還可能造成骨盆前傾,讓嬰兒處於很危險的“反C型”姿勢(背後呈現空處)。


襁褓與髖關節發育不良


傳統的襁褓 (用毛巾、包巾把嬰兒包裹起來) 方式(如納瓦霍式 – 北美印第安人的一種)已被證明對嬰兒有非常多的生理、心理、情感發育方面的好處,但它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嬰兒的雙腿也被緊緊裹住,膝蓋及髖部無法彎曲,這會造成髖部發育異常(DDH –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如果用揹巾把嬰兒水平的揹在身上,他的雙腿是併攏在一起的。這種方式對嬰兒的脊椎有足夠的支撐,但是長時間的揹帶對寶寶的髖部發展並不是最佳的狀態,特別是當寶寶已有先天髖部問題的時候。


2007年,美國兒醫協會以Van Slewen的名義公佈了對襁褓方式的調查結果,確認嬰兒的雙腿不應該被緊緊裹住。1965年,日本社會開始廣泛使用一種包裹式的紙尿布,與此同時日本的DDH發生率也顯著升高。1973年,日本的醫生開始建議媽媽們不要讓幾個月的嬰兒長期處於伸展髖部及膝蓋的姿勢,此後,DDH的發生率也顯著下降。


對腿部的支撐


豎直著把寶寶用揹巾揹在懷裡的方式,和媽媽用手抱著寶寶是一樣的,不會對孩子的脊椎或者髖部造成任何負面影響。此時嬰兒雙腿是分開且彎曲的,這也是嬰兒被抱起來的時候,他的身體會本能採取的一個姿勢,在這個姿勢下,嬰兒的股骨(大腿骨)頭會插入髖臼(髖部的關節窩),當嬰兒的雙腿抬起100度、分開40度左右的時候,股骨頭會最平衡的塞滿髖臼,而當雙腿有支撐的時候,也不會產生DDH。其實,醫生對於有髖部異常的孩子們所採取的理療方式,正是這個姿勢。


有趣的是,揹巾穿戴的方式,正是奈特西里克愛斯基摩人 (NetsilikInuit) 的傳統方式。奈特西里克愛斯基摩媽媽們不用印第安人的嬰兒背帶,她們把寶寶放在衣服後面的帽兜裡。寶寶坐在媽媽後背的大衣兜裡,雙腿自然分開。沒有任何研究能發現這個社會群體中有任何異常的DDH或者脊椎滑脫的問題。她們的寶寶,脊椎和髖部都能正常發育。


任何一個媽媽,不管是用自己的雙臂還是用一塊簡單的布,都可以支撐著寶寶的雙腿使其膝蓋彎曲、身體外展,同時支撐著他的脊椎和髖部。寶寶雙腿交合的地方,不應該用合成的製品托著,那對腿完全沒有支撐作用;也不要裹得緊緊的,那對寶寶的限制太過份。而符合人體結構的揹巾可以讓寶寶如同被抱在媽媽臂彎裡一樣的貼在媽媽身上。這種雙腿彎曲、身體外展的姿勢,正是我們抱起嬰兒時他自動採取的姿勢。這也正是自然編碼出來的姿勢:寶寶的雙腿環著媽媽的胯部、背部、或者上身,膝蓋彎曲如坐姿。


促進呼吸系統發育


鼓吹新生兒應該以平躺的方式被帶來帶去的人,或許會擔心直立揹抱的時候,嬰兒可能無法得到足夠多的氧氣。不過根據Maria Blois博士的研究,早產兒如果常常的被直立的抱在媽媽懷裡,呼吸系統會得到更好的發育,比躺在溫箱中的情況要好。


在Blois博士的研究中還發現,那些常被媽媽直立來抱著的早產兒,他們在睡眠中的窒息、心動過緩等現象也比較少。這些嬰兒經由皮膚的氧氣含量沒有下降,這說明他們體內的氧飽和度也並沒有受到損害。這項研究是針對早產兒的,這些早產兒有些只有3磅重,他們都更喜歡被媽媽豎起來抱在懷裡,通常身上還蓋著一塊布。如果說,豎直的姿勢對一個 3 磅的寶寶都是安全的,那麼有什麼理由懷疑這姿勢會對足月的寶寶造成傷害呢 ?


預防耳朵感染


平躺的姿勢不僅僅對嬰兒的脊椎、髖部、頭骨有不利的影響,還會讓嬰兒耳朵內感染的機率增大。胃食管反流可能會導致穢物入耳,引起中耳炎。胃食管反流(GERD) 在嬰兒身上可能相當常見,因為括約肌需要一些時間的發育才能閉合起來。


如果寶寶患有GERD,醫生會建議父母多直立抱孩子以減輕症狀。如果寶寶平躺著,那麼胃液會進入尚未成熟的咽鼓管,反流物經過喉嚨進入耳朵。瓶餵的寶寶如果平躺著進食,也可能發生類似情況。身體微微立起,可以有效防止牛奶流入耳朵。


訓練平衡感


揹巾穿戴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寶寶的前庭系統可以得到很多刺激。我們的前庭系統負責我們的平衡感和在空間中的安全感。當媽媽抱著小孩的時候,寶寶隨著媽媽的走動前後擺動,隨著媽媽的晃蕩而左右擺動,媽媽還可能會轉彎、停下來、取東西,還可能會溫和的慢慢的移動。媽媽的各種活動都迫使寶寶做出反應來維持自己的平衡。所以媽媽的一切活動都是在對寶寶的平衡感做細微的調整訓練。


嬰兒推車會前後移動,它的活動是一個平面上的,而且方式比較單一。當一個嬰兒從直立抱緊在媽媽懷裡換到平著開放的躺到推車上,沒有人擁著他時,他會做一些隨機的動作,揮舞自己的手腳,就好像從高處掉落時要自救一樣。這是嬰兒的莫羅反射(Moro Reflex) 。這是嬰兒最原始的驚嚇反射,慢慢的它會被成年人的驚跳反射所取代。


緊抱著、晃動、搖盪能夠刺激嬰兒的前庭系統,幫助嬰兒發展出在三維空間的安全感。現代社會的大部分嬰兒,每天大部分時間都不是在媽媽懷裡的,而是在某個容器 (如推車) 中,這讓他們很容易感到暈眩,而且往往會在立體空間裡覺得不安全。而美洲印第安人則很普遍的具備很強的空間安全感,他們是有名的不懼高空,在很高的地方從事相關工作也沒什麼問題。以傳統方式養育的印第安人,他們的嬰兒期幾乎完全是在嬰兒背筐或者媽媽的胯上度過的,也因此他們的前庭系統特別發達。很有趣的是,現在許多成年人有恐飛症和恐高症,這症狀的根源往往能追溯到他們嬰兒期沒有得到媽媽足夠的抱持。被抱著/揹著的嬰兒會覺得安全,也不容易發展出和空間有關的恐懼症。


持續學習


嬰兒需要安全感是有原因的。從生理上講,嬰兒需要和媽媽保持親密接觸。他們的哭笑聲、咿呀聲、吃喝聲,都是他們的表達方式。直立在媽媽身上,他們可以安全而無阻礙的看到這個世界,學習周遭的一切。嬰兒不但直立起來的時候比較健康,他們還更開心、更平靜。


SharonHeller 博士在她的書「關鍵接觸」中說:「嬰兒處於豎直的姿勢越久,他就有越多的時間保持警覺和平靜,即使總是在睡覺的新生兒,也會在被抱起來的時候停止哭泣,趴在父母的肩頭四面看看。有趣的是,嬰兒有多警覺和他在什麼地方有關係,一個豎直著待在嬰兒車座椅裡的寶寶,不如直立抱在媽媽懷裡的寶寶警覺。直立起來是對嬰兒最好的姿勢,這道理其實很容易懂。想想看,一個嬰兒每天平躺著在床上/推車上的時間有多少。這種狀態會不會影響他們的警覺度 ?當然很有可能。研究者發現,還不會坐的嬰兒,如果常常處於直立的姿勢,就能夠學到更多的東西。」


刺激感官


嬰兒處於直立狀態時,不但能看到他周遭的世界,他還同時處於適合學習的狀態,因為此時的嬰兒,平靜且警覺,他看到的一切訊息都能滲透到他的感官中。


「我們的身體富含各種感官,微笑、香氣、大笑交織在一起,伴隨著如波浪般起伏的愛撫,這一整個感官世界都呈現在我們的指尖上。」Heller 如是描述,「我們與寶寶肌膚相接的時候,寶寶能得到觸覺與肌膚的刺激,而他四肢的壓力又通過本體感受傳給我們的身體。通過母乳,寶寶得到觸覺、嗅覺、味覺的刺激;我們移動時、及豎著把它抱起來時,他需要努力維持頭部位置和平衡,這樣他得到前庭系統的刺激;當他向四下觀望時,他得到視覺刺激;我們在他耳邊呢喃時,他得到聽覺刺激;我們給他換個方向時,他又得到動感的刺激。如果我們把寶寶放在一個容器裡,特別是當寶寶看不到我們的時候,這些感官的刺激就完全沒有了。」


系統調節變得簡單


母嬰關係實際上為嬰兒的自主系統提供了生理調節的基礎。一份1992年的研究顯示,如果一個嬰兒離開母親,他會經歷「心率減緩、體溫下降、睡眠不安、及腦電波變化」,這反映了他小小身軀裡的系統調節功能出現紊亂。嬰兒被迫離開母親後,免疫系統也會變弱,因為他的身體會自動減少合成白血球的數量。當嬰兒與母親重聚後,他的身體又變強壯了。所以,嬰兒的生理調節是需要媽媽在身邊才能最好的進行。


錯誤資訊的根源 


即使有這麼多研究都指向將嬰兒豎抱於媽媽懷中的好處,還經常會有兒科醫師在面對這個問題時表現出很矛盾的態度,甚至會對主動採取這種方式的媽媽採取蔑視的態度。也許醫生不支持直立抱嬰兒的原因是怕媽媽們會寵壞孩子,也許是不想讓母嬰之間建立過於親密的聯繫。


摒棄如揹巾穿戴的方式把寶寶常常抱揹在身上的育兒觀念,可以追溯到1928年,當時一位著名的行為學家 John B. Watson 博士發表了一本書:「嬰幼兒的心理撫育」,此書旨在改變人類歷史,讓嬰兒變得獨立、強壯、堅強。他的理論是每一個人出生都是一塊白板,為了要培養一個獨立的孩子,必須避免嬰幼兒期養成任何有依賴性的習慣。他完全忽視了人類在演化過程中獲得的一些天性,及每個人天生性情的不同。換言之,如果你抱了你的寶寶,他就會緊緊依附於你,再也不會鬆手。他會變得有需求。所以,你不但不能抱/揹著寶寶到處走,也要盡量避免親吻、愛撫、搖晃他。只要你表露出任何關愛,寶寶就會期待更多的關愛。

於是,我們祖一輩、父母一輩的人,很多都受到這種思潮的影響,他們被專家們灌輸了一種思想,以為寶寶一哭就抱的話,就會養出一個暴君出來,而自己就淪落為孩奴。很不幸的是,這種思想在兒科醫生的思維與行醫方式上有很深的烙印,直到今天還瀰漫於兒醫與新晉媽媽的對話中。


人類對碰觸的演化需求 


現在還是有很多媽媽自覺不自覺的採用嚴厲的育兒方式,這是我們祖輩、父母輩被反覆灌輸的思維。人類學家James McKenna 說,現代社會中經常處於某種容器中的嬰兒,是「不符合演化史」的。「基本上我們體內一切的生化及生理系統都和我們還處於茹毛飲血的時代時是一樣的,那個時候,嬰兒都是被媽媽抱著的。」McKenna 寫道,「我們的文化可能變了,但我們演化出來的一切本能都沒有變,我們渴望碰觸。嬰兒的大腦是需要近距離親密感才好發育的,他們要被抱著才有安全感,才能在心理和生理上成長,在精神上成熟,在生理發育的過程中平衡一切系統,免疫力才能強大。肌膚接觸並不是情感上的錦上添花,它像空氣一樣對我們的發育很關鍵。」


讓嬰兒車成為特例 


雖說很多西方父母都無法想像沒有嬰兒推車的生活會是怎樣的,但嬰兒車對嬰兒來說並不如他們想像的那樣友善。讓一個嬰兒長時間孤零零的仰面躺在嬰兒車上,這可不是人類演化出來的可以茁壯成長的方式。平躺對幾個月大的嬰兒來說,他的脊椎、顱骨、頸部所受到的壓力一點也不小。但當嬰兒豎在媽媽身上的時候,母嬰雙方互相適應調整對方的活動,他們就像彼此的舞伴一樣配合默契。母嬰二人一起建立一個節奏,生理和心理發育的節奏,並協調的一起活動。就算是最高科技的嬰兒車也無法提供母親溫暖的身體、讓寶寶舒心的氣息、各種各樣的行為活動、及對寶寶需求的敏感回應。而這些對嬰兒的發育都很關鍵,特別是這個時候,他的大腦發育比一生中任何一個時候都來得旺盛。寶寶從媽媽臉上找到的快樂,是任何玩具都無法比擬的。而躺在嬰兒車裡,寶寶只能看到製造商選擇的布面條紋和質地,這如何能與寶寶在媽媽身上一起活動時看到的大千世界來相比 ?


結論 


嬰兒車本身並不是一個壞的事物。從長遠看,嬰兒車和揹巾穿戴並不是非此即彼的,它們可以和諧共存,只要寶寶滿意,而一旦他發出要抱的訊息,他的需求也能得到迅速的滿足。

讓嬰兒平仰在嬰兒車上,其實對他們的頸部、脊椎、髖部、大腦都沒有好處。自然的演進就是讓寶寶被抱揹著行動的。豎起寶寶,給他必要的腿部支撐,這是你的寶寶喜歡的,也足夠溫和、不會給他幼小的身體造成任何壓力。一個母親要相信自己的內心與直覺,把寶寶抱在胸口的位置,媽媽選擇的不僅僅是有益於對寶寶生長及支持他生理發育的行動方式,她還給寶寶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和情感發育環境。


文章譯自國際脊骨小兒科協會 (International Chiropractic Pediatric Association) 所發布的文章:

Author: ElizabethAntunovic

References:

Archer,John. Ethology and Human Development. Rowman & Littfield, 1992.

Blois,Maria. Babywearing. Texas: Pharmasoft Publishing, 2005.

Bonnet, E.,“In Points Made during Discussions Regarding the Carrying of Infants and SmallChildren,” Krankengymnastik 50 Jg No.8 (1998).

Crisholm, J.Navajo Infancy: An Ethological Study of Child Development. Aldine Transaction,1983.

Field, T.Touch. First MIT Press, 2003.

Heller, S.The Vital Touch: How Intimate Contact with Your Baby Leads To Happier,Healthier Development. Holt Paperbacks, 1997.

Kirkilionis,E. Carrying an Infant: More than the Possibility of Child Transport. Kosel,2002.

Le Veau, B.,“Developmental Biomechanics: Effect of Forces on the Growth, Development, andMaintenance of the Human,” Physical Therapy. 1984, www.physicaltherapyjournal.com/content/64/12/1874.full.pdf+html

Montagu, A.Touching: The Human Significance of the Skin. Harper Paperbacks, 1986.

Morningstar,M., et al., “Reflex Control of the Spine and Posture: A Review of theLiterature from a 

ChiropracticPerspective,” Chiropractic & Osteopathy, 2005, www.ncbi.nlm.nih.gov/pubmed/16091134

Newman, P.,“The Etiology of Spondylolisthesis,” Journal of Bone Joint Surgery 45(1963):35-59, www.jbjs.org.uk/cgi/content/abstract/45-B/1/39

Rowe, Y.Essential Skeletal Radiology. Baltimore: Williams and Wilkins.

Schon, R.,“Natural Parenting-Back to Basics in Infant Car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5(2007): 102-183, www.epjournal.net/filestore/ep05102183.pdf

Short, M.,“The Effects of Swaddling versus Standard Positioning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Infants, “Neonatal Network. 15 (1996), www.cebp.nl/vault_public/filesystem/?ID=2156

Van Slewenet al., “Swaddling: A Systematic Review. Pediatrics 120 (2007):1097-1106.

Wong, L.,“Rehabilitation of a Patient with a Rare Multi-level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A Case Report,” Journal of the Canadian Chiropractic Organization(2004):142-151, 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artid=1840041

Zeedyk, S., “What’s Life in a Baby Buggy Like?The Impact of Buggy Orientation on Parent-Infant Interaction and InfantStress,” University of Dundee/National Literary Trust, Nov. 21, 2008.


Photo Credit by CC: 1, 2, 3

Comments


bottom of page